发布时间:2022-06-23
前言
在纸票时代,票据的最长期限为6个月;后来电票的最长期限拉长至1年;最新的政策似乎又要将电票的期限缩短为6个月。那过去20年票据的期限发生了哪些变化,电票是否使票据的期限大幅拉长?
一、找到衡量票据期限的指标
目前公开的数据并没有历年票据的数据,估计纸票时代也没法统计这个数据。那有没有指标可以衡量票据期限的变化呢?
在写《票据20年:签发与融资数据》一文时突然有了种灵感,是不是可以用每年的票据未到期余额/承兑发生额来近似衡量票据期限。试想,如果每张票据期限都是6个月,且票据签发在全年是均匀分布的,那票据未到期余额/承兑发生额应该等于0.5;如果每张票据期限都是1年,且票据签发在全年是均匀分布的,那票据未到期余额/承兑发生额应该等于1。现实中,不同月份票据签发量是不同的(1、3、6、9、12月签发量相对多一些),但只要这个规律不大幅变化,票据未到期余额/承兑发生额就能够用来衡量票据期限的变化。
二、票据期限变迁
将2002-2021年20年间的商业汇票未到期余额除以承兑发生额,得到图表如下(即红色折线图用以衡量票据期限变化):
这里有比较重要的两个时间点,一个是2009年,当年10月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建成;一个是2017-2018年,根据人行下发的《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自2017年1月1日起,单张出票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商业汇票应全部通过电票办理;自2018年1月1日起,原则上单张出票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商业汇票应全部通过电票办理。这两个时间点将曲线分为了三段:
(1)2002-2009年,未到期余额/承兑发生额呈下行趋势,从2002年的0.46下降至2006年的0.41,此后三年趋于平稳。从中可以看出,比值接近于0.5说明票据期限大多接近6个月;2002-2006年经济繁荣期间,票据期限会自动下降(是不是经济下行期也会自动上升?)。
(2)2010-2017年,未到期余额/承兑发生额在2010年有一定上升后趋于平稳,至2015-2016年再次上升,大部分年份在0.45附近。这与电子商业汇票初期推广不顺利有关,票据类型主要还是纸票,电票占比在2014年后才开始显著上升。
(3)2018年至今,未到期余额/承兑发生额在2018-2019年上升至一个新的台阶0.62,然后趋于稳定。所以,在推行电票之后,票据期限确实有所上升,目前平均期限大概在8个月左右。但这个上升幅度有没有必要出台规定将票据期限限定为6个月以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往期相关文章(点击进入):
文章来源于票风笔记,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