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4

前言:

我此前写过一篇《票据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文章提出了票据市场的终极疑问:票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否会被替代?近期,票交所课题组连续发了两篇工作论文,分别对应了这两个问题。论文的专业性很强,本文为基于我的理解对论文主要思想的提炼,想深入了解的可以查看原论文。

一、票据存在的意义?

2022年7月18日,中国票据研究中心发布了票交所课题组工作论文《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票据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由票交所董事长宋汉光担任组长,论文核心在于论证票据存在的意义。

论文通过搭建纯现金贸易,存在商业信用时的贸易两个场景,并引入不确定性假设,商业信用分挂账和票据两者形式,构建了四个模型。通过模型推导出:

(1)在纯现金贸易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后,企业需持有预防性现金以备不时之需,会增加企业现金持有成本并降低企业投资水平;
(2)引入“挂账形式”的商业信用后,商业信用实现了货物流动和货款清算在时间上的分离,是商品流通交换的“润滑剂”,有利于降低存货水平和现金持有成本,增加企业投资水平;

(3)引入票据形式的商业信用后,相比“挂账形式”,票据尤其是银票保障性和流动性更强,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现金持有成本,优化投资水平。

论文随后通过对A股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论证了广义应收账款中票据比例越高,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小;以及在外生冲击下,票据对稳定和恢复供应链的积极作用。

票据本质上是一种标准化的应收账款,因此换一种形式的标准化应收账款也同样适用于此论文的推论。所以我在《票据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会说:只要企业间还存在应收账款,还有账期,票据就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是也不排除未来会出现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标准化应收账款来替代票据。

二、票据是否会被替代?

而现下确实有这样一种形式的标准化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电子债务凭证,这就涉及到应收账款标准化的路线之争,应收账款票据化还是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化?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应收账款商票化还是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化,我此前也写过多篇文章对两者进行比较,我想这应该也是央行等监管部门的疑问。

2022年7月19日,中国票据研究中心发布了票交所课题组工作论文《日本电子记录债权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课题组由票交所副总裁孔燕担任组长,论文分析了日本应收账款标准化路线之争中最终选择电子记录债权的过程,并详细论述了日本电子记录债权不同基础设施之间的情况和各自的特点。核心观点如下:

(1)日本选择创设电子记录债权是结合本国具体情况作出的选择。一方面,当时的日本还处于纸票时代,而因为日本签署的《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发公约》,日本在发展电子载体票据上面临制度障碍;另一方面,在长期的使用中,票据的格式、记载要素等都已固定下来,变更或扩大这些内容会与传统的用票习惯和理念存在冲突。

(2)金融产品创新应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落脚点。论文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的电子记录债权它为不同场景下的企业设计了不同种类的电子记录债权,满足了不同类型企业的支付融资需求。不同基础设施电子记录债权的特点大家可以看一下:

(3)日本电子记录债权虽然有多种种类,但都遵循《电子记录债权法》,有助于实现标准统一的监管。而我国信用证、保函、应收账款、票据这类功能相似的产品目前执行不同的监管标准,难免出现监管套利等问题。

回到应收账款标准化的路线之争这个问题上,近40年的商票发展历程证明现行票据制度在推动商票发展上存在很多问题,市场依然停留在依靠银行或国企信用的阶段。日本电子记录债权的发展经验表明不包容并续是不行的,必须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落脚点,摆脱一直以来存在的制度惯性,扩大票据的应用场景,完善现有的票据制度。

参考文献:

1、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票据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应用研究

2、日本电子记录债权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